【智能客服 】不智能 【不解人意】成常态

科技 2023-05-10 08:37:51
5阅读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不少商家的客服走向“智能化”。不过,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智能客服”不智能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投诉热点之一。智能客服入口隐蔽,难以找到;答非所问、循环重复,“说半天办不成事”;操作复杂,对老年消费者不够友好……不少“智能客服”却“不解人意”,甚至成为商家回避消费者维权的工具。

“智能客服”服务效果不理想

“人工坐席繁忙。”这是市民孙琦拨打通信运营商客服电话最常听到的答复。“手机改套餐有问题要咨询客服时,接通的往往是语音客服回答,转人工客服就是占线。”孙琦说。“在等待无果后,与智能客服沟通不畅,最终只好选择前往营业厅排队将近一个半小时办理。”在退换货、改套餐、售后咨询等场景中,“智能客服”常常回应得最积极,实际却“不解人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客服”不智能似乎已成为常态,这让消费者很烦心。

不仅如此,部分“智能客服”已成为商家某种回避消费者维权的工具。“‘智能客服’答非所问,沟通不了,但是人工客服一直显示排队中。而且每一次语音客服都将转接人工渠道放在大段语音指引的最后,每次要听很长时间的无关信息才能获取转接方式。”市民杨菲菲打开了某购物App,她购买的商品的确少了配件,需要联系售后解决,然而,她未成功联系人工客服,想要投诉竟然也需要找人工客服。种种设计,耗费时间、效率低下,难免有故意设障、逃避责任的嫌疑。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线上服务更加突出人性化,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便利老年人使用”。部分“智能客服”连年轻人都适应不了,更别提老年人。“拨打客服热线时,智能客服似乎只会说‘对不起’。”在采访中,多位受访的老年人却告诉记者,智能客服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有限”设定 “无限”问题 不匹配

事实上,技术水平的限制是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一些初级的、固定的内容,智能客服通过消费者输入的关键词,可以迅速检索和匹配答案。

然而,“有限”的设定难以回应消费者“无限”的问题,更多情况下,消费者的表述未必会对应到相应关键词,智能客服单一的匹配方式,时常难以“理解”消费者的诉求并做出回应。

而企业过度追求削减成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方式不规范、行业缺乏相关技术与服务标准等也是此类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指出,从经营者角度看,使用智能客服的初衷是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然而网上一些智能客服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属于“伪智能”,技术水平低下,语义理解能力不足,达不到客服工作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售后服务。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是经营者的义务。商家理应畅通消费者沟通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相应服务,不能以智能客服为幌子,有意制造沟通障碍,阻隔消费者与经营者联系,拒不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

智能客服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与人工客服应互相配合。经营者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普及度的同时,应当注重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切实解决问题。对于企业为回避消费者维权而故意设置的智能投诉“门槛”,监管部门也应依法处理,引导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本报记者

王心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