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乐曲之缘

娱乐 2023-05-05 08:36:55
6阅读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我与乐曲之缘

莫喜生

今年3月4日凌晨,电影《刘三姐》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因病逝世,享年80岁。黄婉秋用一生诠释“刘三姐”这个角色,传承刘三姐精神。

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陪伴人生。我自幼便喜欢飘荡在山水间的山歌民歌,是电影《刘三姐》和黄婉秋的铁杆粉丝。那些欢快优美的旋律,激发聆听者热爱生活,在挫折和逆境中励志振奋。

五十多年前,黄土舂成、冬暖夏凉的低矮教室里,来了一个短发圆脸大眼睛,个子不高的文静姑娘。刚毕业的她,像田垌和山野里的花朵,充满青春与活力。她不是我们主科老师,只兼任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记忆最深的是,她教我们唱那充满桂湘风情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村/船家他问我是哪来的客哟/我湘江边上种茶呀人……”

同学们天真无邪的童音、老师清脆甜美的歌声与外面山花野草及黄牛交相辉映。因为优美的旋律,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老师,我爱上了音乐,虽然一辈子不涉足唱歌跳舞,但巧遇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曲目,我都悉心收藏,反复聆听。

美好的音乐和旋律,开启无数懵懂无知少年的求知天地,也记录一个女老师在山村小学校的苦乐年华。

广西桂北,及至湖南湘江沿岸和洞庭湖周边,多为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粮果蔬。春夏季节,湖塘波光粼粼,鱼儿畅快潜游。进入秋冬时令,稻谷入仓,蔗甜果硕。种茶采茶,制作和销售茶叶,虽然不列入当地主打农事,但因为这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民歌,我已将那潇湘风情铭记于心。

采茶歌是我幼年最早接触的民歌之一,因为它,我爱上音乐,开始接触教科书之外的《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红岩》等书籍。时至今日,我走上文学之路,都归功于音乐。

彩调,是桂北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艺,受外来文化影响而成的民间戏曲,于明末清初形成,最早流传在桂北地区的乡村,后传播到广西各地。

彩调诙谐幽默,活泼欢快,老少皆宜,被群众誉为快乐的剧种,有人的地方就有彩调。生老病死,婚丧娶嫁,兴奋时唱它,沮丧时唱它,得意时唱它,失意的时候也唱它。秋冬农闲,过年过节,搭戏棚摆擂台,短到三天三夜,长到十天半月,声情并茂,音色优美,震云霄,荡山谷。

与桂剧表演再现帝王将相、刀枪剑戟、戎马生涯不同,彩调是草根艺术,平民文化。平民演平民,观众主要来自社会底层、街头巷尾,搭个舞台就可开演。即便这样,现在也面临尴尬的境地,桂北各地的中老年人,伴着彩调成长,但现在农村却很少有人表演。

因为严重的偏科,我好不容易高中毕业,却在高考预选被洗刷离校。怀着挫折与失意,我有幸遇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复苏,无数优秀的经典小说和报告文学,曾一度陪伴和慰藉我的心灵,它们是我走上文学的引路人。

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出于与主人公高加林的某些境况相似,我搜集了三四个不同版本的《人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但知道其主题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走西口》旋律源自秦腔,却是近两年的事。

秦腔,多为歌者抒发自己及人世间的苦情和无助无奈的感受,其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沉淀人生,韶华半百,喜爱的音乐与旋律数不胜数,有传统,有民俗,有影视,有交响乐,也有管弦乐。音乐无国界,没有歌词无所谓,不影响欣赏者对其思想和艺术造诣的感受和理解,如《斯卡布罗集市》,我们无法区分歌者是豆蔻年华还是古稀之年。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江河水》,会带我们进入蓝天白云、山高水长的空灵世界。

曲乐也充满细节、脉络等画面,有轻描淡写和浓墨重彩,有地气与高贵之别。国内少数民族舞曲里,我听得最多的《彝族舞曲》,似天籁之音,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欢快,时而低沉。其次是《瑶族舞曲》,常把我带进夜色苍茫的百里大瑶山,瑶族青年男女沐浴着月光轻歌曼舞。夜幕降临,人们身着盛装,打着长鼓,走出村寨,在月光映照下聚集在一起。《瑶族舞曲》雄浑华丽,乐曲结构有行板、中板、快板,高潮之后,还有送别尾声;旋律中有列队迎嘉宾,欢歌笑语,依依深情,热烈歌舞等情景和画面,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