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野草般的生命搬上银幕

娱乐 2023-03-08 02:12:50
9阅读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把野草般的生命搬上银幕

《拨浪鼓咚咚响》举办观影及主创见面会,深深打动半岛观影团影迷 半岛全媒体记者黄靖斐实习生彭林海农晨

“我小时候就是一位留守儿童,看这部电影,好像又让我回到了过去,哭了好几回。感触太深了!”3月5日,大象点映、万象影城(崂山店)举办了《拨浪鼓咚咚响》(《简称《拨浪鼓》)观影及主创见面会,半岛观影团携手影迷和主创共度一段温情真挚的光影之旅。虽然没有一位专业演员,《拨浪鼓》凭借“要命的真实”、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及人文关怀,不仅收获口碑爆棚,更让现场观众泪奔。

真挚得让人心疼的年度佳作

没有明星,缺少投资,宣发匮乏,在一众商业大片中,电影《拨浪鼓》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也是一部真挚得让人心疼的年度佳作。目前《拨浪鼓》豆瓣评分7.5,在更早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拨浪鼓》的放映一度“一票难求”。影片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提名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奖,也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节展亮相。这样一部关注留守儿童及农民工群体的现实题材影片,值得拥有更多观众。

《拨浪鼓》最打动观众的部分,是拍出了人类共通的朴素情感。影片的英文片名“likefatherandson”,失去儿子的货车司机苟仁和寻找父亲的留守儿童毛豆,在寻人途中完成了一场“如父如子”的双向救赎。让人想到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的表达,“比血缘更重要的羁绊,是爱”,也有影迷称《拨浪鼓》为“菊次郎的冬天”。

“没有人亲我了!”“这真的是我一个人放的烟花吗?”与日式的温情不同,《拨浪鼓》真实地反映了留守儿童问题,让观众破防,也让无数人“被治愈”。配以荒凉的陕北土地、黄土高原上的盘山公路和窑洞、尘土飞扬的工地,以及极具特色的陕北方言,《拨浪鼓》赋予观众更加粗犷野性的烟火气,透露着如纪录片般的真实质感。影片也融合了不少悬疑、喜剧、公路等类型片元素,“把苦难揉碎了掰开了,揉进了一幕一幕的笑点”,使得整个观影过程,既包含了温情感动,也不乏轻松欢笑。

影片引发现场观众深度共鸣

“我小时候就是一位留守儿童,这部电影说的好像就是我的经历,看这部电影,哭了好几回。感触太深了!”在映后见面会上,一位观众动情地向主创表达了映后感受,几度哽咽,“大家能关注到这群人,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社会价值。”

虽然电影有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一点也不影响孩子们在情感上与电影的共鸣。现场的小影迷则向饰演苟叔的惠王军询问,“为什么最后没有收养毛豆,而是把他送回到了原处呢?”惠王军先生回答得简洁又很深刻,“毛豆说以后想要成为大作家,前提就是要好好学习,作为司机的苟叔不能一直把毛豆带在身边,也要赚钱让毛豆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老家就是榆林清涧的,电影拍得太真实了!很多场景我都记得,就像又回到老家一样!”影迷康女士和主创交流时“认了老乡”,她考到山东大学,读了本科、硕士,又读了博士、博士后的励志经历,也让《拨浪鼓》的主创们“点赞”。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