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期刊“抱团取暖”,有方向还须有方法

科技 2024-01-25 08:46:28
21阅读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双虎

“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一出一进,耗费了大量科研经费,在科技期刊领域,这被称作“两头在外”。

《2022年全球OA期刊与APC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通讯作者在OA(开放获取)期刊上的APC(文章处理费)支出约43亿元。有专家估计,我国每年在发表论文和购买数据库上的支出高达百亿元。

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计划以5年为周期,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集群化试点等,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卓越行动计划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产业普遍存在资源分散、资源体量小等问题,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融入与支撑科研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难以满足我国总体科技水平提高、科研体量迅速增长的刚需,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突围任重道远。

集群化发展方向渐明

卓越行动计划中,单刊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数据表明,我国当前有276种SCI收录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排名全球第六,和排名第五的瑞士(311种)水平接近,但和第4名德国(658种)差距较大。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科技出版领域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单刊,如果保持“单兵作战”模式,超越会非常困难。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科传媒)总编辑彭斌认为,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载体以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传统的编、印、发线性化运作流程,已转变为利用现代平台和工具的出版模式。我国科技期刊虽有与国外相当的服务项目,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足,服务深度和效果还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集群化发展,依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提高科技期刊服务的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期刊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彭斌说。

对此,《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颇有感慨。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把4本光学期刊编辑部整合为一个联合编辑部,杨蕾从此开始了“专业学科刊群”方向的探索。

“专业学科刊群的路我们已经走了20年。”杨蕾说,“一开始同道很少、困难很多,随着一步步往前摸索,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向这条路靠近,尤其是近5年,很多人意识到学科刊群是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年前,《中国激光》杂志社开始探索专业学科刊群道路时,国内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杨蕾带领团队学习和研究美国光学学会、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的发展路径。其间虽走过弯路,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杨蕾发现很多同行有集群化发展的意向,但并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

杨蕾认为,以前条件不具备,建刊群需要花极大精力,现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当然,扎根学科进行集群化建设、集约化运营,大家必须达成一致,共同来做。

学科刊群建设共识 “出炉”

在学科刊群建设方面,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因此杨蕾希望共享“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做好学科刊群建设。

多方沟通并得到中国科协支持后,杨蕾等人拟订了《专业学科刊群建设的共识(初稿)》,中科传媒等另外4家试点单位进行讨论后,又邀请10多位出版领域专家对初稿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学科刊群建设的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2023年底,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中国光学学会出版工委会、《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共同推出《共识》。

《共识》认为,集群化模式是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现实且成熟的路径之一。在综合性集群化模式外,以专业学科为牵引的刊群能植根学科一线,更能满足专家学者等用户的个性化和垂直深度需求,更易在各学科中得到支持,便于在各学科刊群中推广和复制。

“《共识》聚焦专业学科期刊集群建设,从内涵、运营、团队、数据库等4个方面总结行业指导意见,梳理实际工作的要点和难点,并给出可参照的系统性方案。”杨蕾说。

此外,《共识》还对学科服务、赢利模式、专业化分工与团队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数据范围、标准与质量、数据要素、数据安全、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AI)赋能等维度,指出学科刊群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合力做好学科刊群

“本质上,期刊也是一种产品,要用做产品的思维进行模块化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杨蕾说。

科技期刊“小”“散”不是根本,“弱”才是核心。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还存在两三个人完成一本期刊从约稿到出版全流程的“作坊式”编辑部,与之相比,精细分工、模块化管理的专业学科刊群,就像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可以在把握学科前沿、建立品牌、吸引优秀人才、打造先进平台、提升优质服务上下功夫。

“现在越来越多高学历者加入期刊编辑队伍,但实际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字编校、润色,这是大材小用。”杨蕾说。

目前,《中国激光》杂志社有11种期刊,60多人的团队有细致的分工,前期科学编辑负责稿件处理,包括初审、送外审、和编委主编沟通、策划选题、推送宣传等,编校和润色则由出版部门的专业文字编辑负责。

“科学编辑就要拜访实验室,和科学家交朋友、讨论、约稿,甚至到国外去‘抢’稿子。”杨蕾补充说,“多年来,我们坚持走进中国光学实验室的工作方式,每个编辑都会走访高校、研究所。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是和科学家‘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杨蕾同时强调,出版领域已经到了“AI时代”,如果各家建小网站、小数据库,且底层数据不互通,那么即使花了钱,也做不好期刊的“增值服务”。

当前,我国的集群化刊群基本上都建了自己的平台,并依托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周边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作者、读者、刊物及整个出版产业链提供服务。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科技期刊通过拓展相关增值服务,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下一步中国科技期刊产业要夯实数字产业基础,补齐新兴业态短板;聚焦多元知识服务,建好数字技术平台;提升传播运营能力,拓展资本合作渠道。

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即将开启,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7家联合实施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提档升级方案”,以更大力度助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