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多措并举深化“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强化督导 科技赋能
沈阳多措并举深化“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
本报讯 辽宁省沈阳市近年来扎实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2017年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以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全市15处各级自然保护地监督保护,2022年至今,保护地全域范围共95095.3公顷均未发生涉采矿采砂(石)、工矿用地、核心区缓冲区旅游设施和水电设施的违法违规问题。
沈阳市近年来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建设。
组织保障,形成合力。聚焦重点难点,建立多部门联动、紧密合作机制,形成台账管理、清单管理、销号管理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督体系。联合市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以省级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为指导,坚持每年度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制发行动方案,系统部署目标、任务、步骤和要求,明确工作路径,形成了市级组织保障、地区贯彻落实、各责任部门协调配合的强大合力。
强化督导,主动出击。落实全过程管控,将“绿盾”工作纳入本级考核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具体指标达标任务,严格过程考核,督促相关单位、各地区强力高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大监督排查密度,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保护地全域开展每年不少于4次的人类活动与生态质量全覆盖监测,对存在疑似人类活动问题,组织所涉区县,对生态保护红线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实地核查。突出问题导向,对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推送的线索清单、遥感监测、群众反馈等问题线索,通过实地查看、建立台账等方式,针对每一个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核实、整改方案,扎实抓好整改工作。
科技赋能,助力监管。通过建立并完善全国首个城市级红线监管平台,实现保护地在线监督功能,推动“绿盾”工作提质增效。通过平台运行,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互联网、在线监控、移动端APP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了空间化、数字化、精准化监管体系,满足了新形势下保护地监管业务需求。通过实施开展即时监测、加密监测,监测期间对于发现的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形成疑似生态破坏问题清单,录入平台数据库,并通过移动核查APP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处理并反馈查处、整改结果,实现了“全面监管、及时发现、准确定位、有效处置”的监管模式。 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