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的褶皱里悟出诗意

娱乐 2023-10-26 06:52:35
29阅读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近来,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不时有简单、日常却触动人心的文字“走红”。没有专业的文学基础,也没有平台的大数据推流,却能字字入心,仅凭内容表达就在互联网上火起来,这是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生长出的更加“接地气”的新姿态。

近日,抖音博主“外婆养大的羊羊”写下了外婆和自己的“边角地”的故事,诠释了亲情、孝道和一代人的成长,文字背后的深情让众多网友感到被“击中心脏”:“此时,一位坚强的打工人在工位上偷偷擦眼泪”“这一刻,我明白了《陈情表》里‘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句话的含义”……这并非大家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在评论留言中,就有网友联想到几年前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杨康的诗歌《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 “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一个儿子因为天气变化,联想到做苦力供养自己和哥哥上学的父亲,写下了这首朴素却让人眼泪夺眶而出的诗歌,看似平淡却震撼人心,有着短视频快餐时代无法比拟的力量。

这样的“互联网文学”,句子并不复杂,几乎人人都看得懂,而且在网络平台可以免费获取,经过一次次“手指投票”快速走向更多读者。它们书写的都是日常触手可得的时刻,记录屋檐下的一方烟火:亲情的温暖,生活的悲喜,现实与理想的鸿沟,以及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小事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现代人的心境,在当下的读者群体中获得感动和共情。这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即使生活在碎片化的流量时代,每天面对无数信息流,人们仍然分外需要独属于文字的那份真诚慰藉、陪伴守护。

写作同样给予了创作者去面对烦杂人生的温暖与底气。在南京,有一位川菜厨师林晓波,二十年来一直坚持写作。这些年,餐饮生意并不好做,他走马灯似的开店关店,赚一点钱又很快赔进去。但在繁忙的生活之余,他总有一块独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他用生动的文字,回忆故乡四川的民间生活,从饮食到方言,从民俗到人物,钩深致远;记录当下生活里的平凡人、平凡事,既为了梦想为了生计努力着,也停下脚步享受此时此刻……“我就像一只蜘蛛,慢慢织自己的结界。”林晓波说,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读到他的散文和诗歌后,前往他在鼓楼附近开的一家跷脚牛肉小店,试试他的炒菜手艺,听听他倾注于笔端的“生命之歌”。

稻田工作者、作家周华诚说:“写作只是提供了一个方法,让我们去寻觅生命的出口。因为有了写作这个武器,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切困难都有了解决的方法。”爱好写作的人,往往不敢说有什么“梦想”,也不会奢望能成为“某某家”, 但心中一份不曾磨灭的热爱,已足够造就不平凡的意义和光彩。

对非专业写作者而言,大众传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门槛,不必遵循严格的创作规律也不必受到传统标准的审视与衡量。可喜的是,从走红的“互联网文学”来看,不少创作者主动追求内容深度,敏感且真挚地观察与体悟日常生活、生命状态,以生动可读的文字,将深度“介入”的力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近日,江苏“外卖诗人”王计兵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新一批会员,同时还登上央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这位中年人的奋斗与文学故事。去年7月,他的诗歌《赶时间的人》被转发至新浪微博平台,作者名字后缀“53岁,外卖员”,一经发布,短时间内获得了超过2600万的浏览量。在目前出版的两本诗集里,王计兵倾情书写自己作为一名外卖小哥,对生活的感受、对工作的感悟、对时代的理解:扛着生活,也怀着初心,对繁重匆忙的人生并不做英雄式的呐喊,而是从一道道褶皱里悟出诗意。这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诗,不仅蕴藏着个体生命的强烈情感,也刻写下这个时代更多人努力奋斗的痕迹,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心灵共振。可见,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学,很大程度上需要创作者以真实真诚的初心握住手中的笔,与土地紧紧相连、与时代休戚与共,如此才能提高作品内在的丰盛,打动人心、启迪心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