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3》:无关音乐,只因心声

娱乐 2023-10-24 02:40:33
17阅读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林 立 /文

《乐队的夏天3》(以下简称《乐夏3》)全部赛程结束,最后决出的前五名乐队,都不是我最喜欢的。但想必很多观众和我是一样的心情:第几名真的无所谓,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唱过他们最想唱的歌,他们尽兴了,我们也尽情了。

Nova Hear乐队的女主唱冯海宁说得很好,大意是,参加《乐夏3》最重要的就是让那些小众的乐队站到台前展现自己,而不是站在特定人群身后。她说“希望是最大的武器”,这句话真有意思。一般来说,“希望”和“武器”好像不能并列用,希望是美好的,没有锋芒的。

但对压力很大的人来说,拥有希望,就是拥有武器。

我们曾有过很多自带流量的音乐选秀或者是真人秀综艺,例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之类的节目,曾让很多喜欢听歌、唱歌的人为之狂热。但这些节目播到后期,总是歌手本人特质以及歌手自带的话题属性,盖过了音乐属性。他们唱的歌,也是技巧比感情多,高音比吟唱多。

简言之,观众看音乐综艺,最终是想从音乐中获得纾解、安慰、宣泄、倾述。《乐夏3》和前两季相比,更成熟也更“圆滑”了,节目组更擅长调动乐队去迎合最广大的观众审美,无形中削弱了部分乐队最锋芒的部分。也可以推测,有不少完全可以来《乐夏3》大放光彩的乐队,自觉或被动地无缘于《乐夏3》。

但《乐夏3》仍然保留了音乐——不止是节目中最主体的摇滚乐,而是涵盖了民族音乐、爵士乐、民谣、电子乐等形式的音乐的本真状态。无论观众是哪一支乐队的老粉,还是一支乐队也不认识的小白,整季节目看完,必定会因为一些歌曲落泪。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瓦依那乐队的一首《大梦》成了刷屏热曲。这首歌总结了当代人从小到老所遇到的人生难题,总结完一个难题,唱一句“怎么办”。很多人在听到“怎么办”时就忍不住落泪,这种来自音乐的触动,是超越理性、逻辑层面的触动。

负重前行的人,有委屈的人,听到各种“我教你应该怎么办”或者“反正不能这么办”的话都不一定有触动,但看着瓦依那和嘉宾任素汐用最简单的弹唱形式,安静地听完整首歌,情绪就像泄洪一样奔涌。

瓦依那乐队用的是最温柔、最直接的方式,用音乐解放了听众的心声。而我喜欢的麻园诗人和八仙饭店两支乐队,一个唱得撕心裂肺,一个声线冷淡、曲风迷幻。我听麻园诗人的《泸沽湖》《黑白色》和《彩虹微笑》时,感觉心里有一列老旧的绿皮火车突然启动,它越开越快,接近极限速度,即使零件都快散架,但一股“必须冲向黎明”的情绪支配着它。

而八仙饭店的《吞吐》《单身旅记》《青少年哪吒》《迷津》,是用模糊不清、摇摆不定、欲拒还迎表达了他们藏在旋律谜面下的态度,这种态度和硬摇滚、朋克一样的鲜明,那就是对虚伪人性的批判,对少数边缘人群的关怀,对孤僻审美的欣赏。八仙饭店让我突然发现,去了那么多次音乐节、没有特别认定乐队的我,原来最爱听的是八仙饭店这种调调。他们的风格,涵盖了布鲁斯、电子迷幻、车库音乐、摇滚等各种元素,但自成一体。

一支乐队最珍贵的就是“辨识度”,麻园诗人和八仙饭店的辨识度,都相当高。

看完节目,我在手机、车里不知又听了多少遍两支乐队的这些参赛歌曲。听完音乐,我又购买了两支乐队一些歌曲的架子鼓鼓谱,得空就练习。打鼓时的心情,比听歌时还要丰富。

其实喜欢音乐,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音乐,无论你是纯粹的听众,或者当你从听众变成歌者或者演奏者,只要你把时间分配给音乐,时间就“不见了”。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在听歌、唱歌、演奏时,飞一样过去。当你意识到时间已过去,会觉得恍惚,但察觉到心里满满当当都是收获,那种快乐,搜肠刮肚,也只能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形容。

瓦依那乐队的成员“十八”形容《乐夏3》的主持人,也是三季《乐夏》的幕后推手马东,说马东就像“水”一样,让位于高处、底处的乐队都融合到了一起。我觉得马东配得上很多人的一句“谢谢”,这一声“谢谢”甚至无关音乐,只因心声。

《乐夏3》是很多观众的嘴替,唱出了当下很多普通人的心声。说不清的时候,能唱出来,是莫大的幸运。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