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林海 三代人坚守林业情怀

头条 2022-04-14 20:09:43
104阅读

本文转自:中国网

黑龙江省嘉荫县林业施业区394677.3公顷,有林地252802.1公顷(含嘉荫农场),广阔的林业资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业工人们多年来怀揣绿色梦想,与林为伴、与山相守,见证了林区转型发展之路。

在嘉荫县太平林场,王守岭、王秀彬、王汉宇祖孙三代一心扑在林区事业,从砍刀伐木到封山育林,三代人在64年里投身林区建设,在小兴安岭这片苍莽大地上书写对生态自然的无暇忠诚与热爱。

王守岭是太平林场的退休职工,如今已91岁高龄。尽管年事已高,当听到有人讲述当年的故事,他的嘴角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1958年,他和三个朋友一起响应国家号召到北安木沟河林场,8年后又一同转到嘉荫县太平林场,在20多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在采伐一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疲惫、不计报酬,带着崇高梦想和光荣使命,在艰难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贡献了毕生力量。

常年的一线工作给王守岭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左腿小腿骨折是时至今日还会疼痛的顽疾,脖颈后碗大的“肉包”看着十分骇人。“以前我们的老一辈抬木头几乎是没有工具可以借助的,都是人工抬着粗木一步一步地装抬装车,走雪地、穿山路,天长日久脖颈处都鼓起大大的包。”王守岭的儿子王秀彬说:“我记得小时候我常去看父亲伐木头、装木头,老工人们或四个人一组,或八个人一组,他们大声地喊着口号:‘豁出劲儿来,路坦荡啊,挺直腰啊,把稳扛啊’,当时觉得朴实而洪亮的喊号声非常动听。”

1985年王守岭退休之后,儿子王秀彬接下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林业工人的队伍当中,正式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人。从班组长到副厂长,直到现在的厂长,在林业一线工作的37年里,他经历和见证了从采伐搬运到育林护林工作方式的转变。

像王秀彬这样的第二代务林人,和父辈们一样选择坚守在山林里。他们深受父辈们的影响,与大地为朋、与树木为友,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他们始终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全心全意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从最初参加工作以来,我也经历了许多年的采伐,但与父亲不同的是,我们有了锯、运材汽车、爬山虎这些辅助工具,体力劳动强度比上一代也有所减轻。但住宿方面仍旧艰苦,零下40多度的冬天,经常和工友们搭一个塑料大棚,放两个炉子就度过了一夜。”王秀彬说。

随着国家推进林区转型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王秀彬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伐变守,到树木管护、森林防火……他渐渐明白林区停伐于国于民、于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以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斗坚守在茫茫林海里。他说:“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会为大家守好这方土地,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长长久久地享有蓝天净土!”

一张张荣誉证书,记录了王秀彬流过的汗水、走过的路。在爷爷王守岭和父亲王秀彬的影响下,31岁的王汉宇也走上了林业工作者这条路,自2010年开始,他便投身到一线防火、育林造林等工作中。“最近在看《青山不墨》这部电视剧,剧中的许多画面让我感受颇深。小时候总是听爸妈说当年的事,通过这部电视剧让我更生动地体会到他们当年发展创业、振兴林区的热情。我也会继承爷爷和父亲的宝贵品质,传承林业精神,为伊春林区绿色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一、二代林业人不同,像王汉宇这般的新一代林业人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他们身上流淌老一辈林业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他们积极投身森林抚育、植树造林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升级,推进林区全面转型全方位转型贡献着后备力量。(嘉荫县委宣传部 刘妍 王晓微)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