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精进者终将攀上科研高峰

军事 2021-11-17 20:40:45
22阅读

激扬雄心壮志,勇攀科研高峰。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探究起来,他们的成功源于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在科研创新的路上不怕艰辛、无畏精进,不惧风险、奋斗不息。

向险而行,执著而无畏。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顾诵芬瞒着家人,乘坐歼教6飞机,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振动情况。经过3次蓝天之上的近距离观察,顾诵芬成功解决了问题,后被誉为“歼8之父”。

知难而进,固强国之基。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王大中瞄准“固有安全”这一重大难题,坚持发展仅靠自然物理规律就能趋向安全状态的核反应堆。从关键技术攻关,到实验堆,再到示范工程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破解了世界难题,走出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自主创新之路。

顾诵芬、王大中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那些创新领域的无畏精进者,终将攀上科研高峰。

科研路上,永远有过不完的坎儿。特别是在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今天,我们要想自立自强,迈向领跑的方阵,就要挺进“深水区”,解决好“卡脖子”问题,创造出关键核心技术、独创独有成果。而实现这一切,没有攻坚克难、寂寞奉献的精神不行,没有创新突破、无畏精进的勇气也不行。正如王大中所言:“克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悟性,指的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勇气,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选择科技领域的无人区。韧性,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百折不挠的劲头。”

风刀霜剑无所惧,科研攻关以命搏。纵观为祖国建立功勋的科学家,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就是一条无畏奋进之路。20世纪60年代,我国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核司令”程开甲自告奋勇进入爆心收集试验数据,全然不顾放射性剂量探测笔“嘀嘀”尖叫。不仅是程开甲,还有核潜艇专家黄旭华,64岁下水进行深潜试验,不计个人安危,只求科研突破;药学家屠呦呦,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吞下青蒿萃取液“91号”,加速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无数这样的优秀科学家,不计名利,不惜以命相搏,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不断攀登世界前沿科技的新高峰。

顾诵芬说过:“将毕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学家的无畏精进、奋发图强、创新创造,根本在于有一颗爱国心、强军心,始终把强国强军需要作为奋斗的动力、价值的追求。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常人不能做,成常人不能成,最强大的精神引擎就是爱国主义。

“跨越过星辰大海,赤子心热血澎湃,用青春谱写精彩。”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科研工作者的勇敢无畏、创新突破是支撑。今天,我们要全面推动科技强国、科技强军战略,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永葆“为国家争气争光”的志向,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拼搏不止。军队广大科研工作者只有向顾诵芬、王大中等科学家学习,以身许国、不负重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奉献燃烧生命,用青春托举使命,才能锻造出更多大国重器,创造出更多一流成果,助推国家和军队在更多领域成为领跑者。

(作者单位:65056部队)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