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现阶段不必担心通货膨胀

财经 2021-09-13 19:18:35
27阅读

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8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环比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8%,非食品价格下降0.1%;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5%,环比上涨0.7%。两者的剪刀差再创数据新高,达到8.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向川观智库表示,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的PPI指数基本上是逐渐走低的,虽然自2020年5月之后开始回升,但目前PPI指数的水平依然低于2018年第四季度。8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低的通货膨胀率。无论是PPI还是CPI都不是增速越低越好。相反,如果PPI和CPI增速过低,就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利润水平过低。如果企业赚不到钱,居民收入也就无法相应提高。这对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都是一件坏事。

余永定说:“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PPI和CPI的上升是疫情后经济反弹的结果。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PPI上涨是个积极现象。”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PPI的上涨没有转化为CPI的上涨。PPI上涨的主要因素可能有二。一个是所谓“长鞭效应”,即上游企业由于缺乏准确信息,为了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占得先机,往往会维持比实际需求更高的库存。另一个是上游企业的供应能力尚未充分恢复。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上游产品价格的上升。事实上,中国PPI的上涨主要是源于煤炭、化工和钢材等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

一方面,供应链上游产品价格上升,上游产品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供应链下游产品价格低迷,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利润率受到挤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为企业战胜疫情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不少学者担心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余永定说,他们这一代人有通胀恐惧症,CPI一上升就感到不安。“其实,如果我们观察各类定基物价指数,而不仅仅是物价指数的变化率,就不会那么不安了。中国目前的物价水平只不过是大致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在他看来,中国应该学会容忍高于3%的通货膨胀水平。

同时他补充说:“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物价,而是关注物价的重点,要放在防止出现‘涨价-涨工资-涨价-涨工资’的恶性循环。就目前情况而言,出现这种迹象之后再采取措施也为时不晚。”

余永定表示,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统计数字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在减弱。这种情况既同疫情反复有关,也同年初决定的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政策导向有关。

余永定指出,202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是扩张性的,但同其他国家相比,扩张强度并不大。2021年,在“常态化”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再次收紧。2021年前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明显收紧:在公共预算支出仅增加4.5%的同时,公共预算收入却增加了21.8%。尽管这里存在基数效应,但财政的这种紧缩程度为多年所仅见。2021年前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处于实现“常态化”状态。好消息是: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降准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余永定认为,政府担心债务杠杆率过高是合乎情理的。降低宏观杠杆率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减少债务(减小分子);另一个是通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做大GDP(加大分母)。通过紧缩财政和货币可以减少债务,但同时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搞不好,经济增速的下降导致分母的减小程度大于分母的减少程度,从而使杠杆率不降反升。在过去四十年中,每当杠杆率过高的时候,中国都是双管齐下,但主要是依靠经济增长来解决问题的。没有理由认为过去的这种成功经验在目前情况下已经失效。发展是硬道理。

他指出,财政政策宽松不宽松,是否足够宽松,要看经济增长状况。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如果通货膨胀率--特别是用GDP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偏低、如果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就说明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够宽松。“我们确实存在着钱没用掉的问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激励机制出了问题。”他补充说:“基础设施投资不简单意味着是“铁公基”,还有很多软的东西,研发、‘新基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

余永定特别提到了此前不久到访四川时,看到的城市建设情况,“我20年前来过成都。今天的成都同当年相比,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成都政府在成都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成都已经成为全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他最后表示,把成都建设成“公园城市”的宏伟蓝图,确实令人鼓舞。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必须同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否则难以持续,“成都市和成都市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相信成都的明天必将更为美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来源:川观新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