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喷般的造词热潮

科技 2023-01-09 02:10:16
4阅读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李勇

2022年岁末,《咬文嚼字》编辑部按惯例发布了这一年的“十大流行语”。这一活动始于2009年初,该杂志社发布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之后,《咬文嚼字》在每年的12月,都会发布当年度的“十大流行语”,成为文化界的年度热门事件之一。到2020年的时候,他们将此前历年发布的“十大流行语”汇编成册,出版了《〈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2008年—2020年)》。

从十余年来《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来看,入选者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当年老百姓生活中使用频率超高的词汇、短语(如2015年度的“获得感”,2022年度的“一起向未来”),二是当年爆红的网络用语(如2020年度的“内卷”)。换句话说,这些流行语既充分考虑到了日常应用的广泛性、时尚性,又考虑到了现实生活与虚拟时空的兼容性、互通性。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时代发展的风向标。年度流行语的源头,是无法计数的人们对“造词”的热衷。各种各样的词汇、短语井喷一般涌现出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带给我们一幕别致的“造词时代”的景象。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距今一百年左右,当文言写作被逐渐遗弃,白话写作尚未成熟的时候,便迎来了一个“造词”的高峰期。今天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会发现许多这样的词汇。比如《人之历史》中的“煔灼”“绳迹”,《文化偏至论》中的“迫拶”,《科学史教篇》中的“圣觉”等等,都是他新创的词。而同样的现象,在各地各个时期流行的方言土语中,更是层出不穷。

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所以,并不是所有新造的词都值得流行,也不是所有流行语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些年网络上广为流行的“十动然拒”“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蓝瘦香菇”等词,给人生拼硬凑、不知所云的感觉,火了一阵之后,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管怎么说,“造词热潮”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看到了社会的快速变化,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看到了人性的包容,具有超出流行语本身的特殊意义。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