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守望者”的传奇故事

娱乐 2023-01-05 04:15:40
5阅读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大漠守望者”的传奇故事

——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观后 ◎杜鹏

“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由谢晓晶担任总导演,罗登、罗攀担任摄影指导,黄亚运担任总制片人的大型系列内蒙古题材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近日在腾讯视频上映。该部纪录片从多种角度探索和记录了被誉为“中国驼乡”的阿拉善走过的悠长驯驼历程,仍坚持做“骆驼文化”守望者的故事。

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负重致远的精神。“从远古走来——它们用宽大坚实的脚掌于无垠沙海间穿梭往返,在祖国的西北地区踏出一条纵横百余里的驼盐古道。”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文化资源。吉兰泰盐湖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坐落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的贺兰山与巴彦乌拉山之间的冲洪积扇之上。吉兰泰盐湖的开发始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今已有286年的历史。清末民初,食盐成为阿拉善与内地贸易量最大的物质,而解决物质问题的主要方式,便是阿拉善独特的运输方式——驼运,并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业——驼运业。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的第一集《驼盐》,以“驼盐古道”为主题,回望百年兴衰。“这条驼盐古道通过浩浩荡荡的驼队,将优质湖盐运到黄河渡口,然后装船分运各地。每年成千上万峰骆驼从大漠云集而来,人声鼎沸、骆驼嘶鸣,勤劳的阿拉善人民与温顺的骆驼为伴,共同谱写着一段悠久的传奇故事。”

骆驼,不仅是阿拉善的名片,也是游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牧是保护草原的一种文化生态样式,它确保了草原的永续利用。草原牧民在天然草场上放牧,遵循牧草的生长规律,逐水草迁徙,合理利用牧草资源,不破坏草原生态。行走在转场路上的牧民们,依水而居,以草地为铺,以夜空为房,仿佛就是一种古老的约定。”于是,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游牧活动成为勤劳勇敢的牧区人民最古老、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如阿拉善盟骆驼协会负责人那木吉勒策林所述:“我们游牧民族不是一两百年而是几千年形成的。这个地区雪灾、风灾、旱灾、水灾频繁,在这些灾害面前,我们的祖祖辈辈反抗不了,只能靠游走来躲避灾害,靠调整自己去适应自然,这样就形成了游牧。”每年五、六月份,北方沙漠地区的牧民会将驼群转移到水草茂盛的夏季牧场。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的第二集《转场》主要讲述了阿拉善牧民乌兰巴根一家用自家的两百多峰骆驼,真实再现了夏季转场的完整过程。转场是游牧生活的标志性事件,没有转场就没有游牧。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中提到:“我们坐在大山上放牧时,抬头看天,天是圆的,四周看地,地是圆的,我们的文化就沿着圆形发展起来,我们的羊圈、蒙古包、家里的炉灶也都是圆的,都是跟自然一样,游动和圆形是我们对大自然的适应。”游牧文明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牧区人民的智慧结晶。

“今天在金黄色的沙地里,我们的驼文化那达慕正式开始,这次举办驼文化那达慕的目的是,让我们土地上的驼文化代代相传,传承下去。”这是阿拉善牧民乌兰巴根一家举行“家庭那达慕”的开场白。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的第三集《那达慕》(上)和第四集《那达慕》(下)主要讲述了阿拉善牧民乌兰巴根一家在兄弟姐妹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成功举办一场盛大的那达慕的故事。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传承民族根脉,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作品的题中之义。纪录片《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不仅讲述了“大漠守望者”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中国精神的有力呈现,该部纪录片是一部与观众共情、与历史共鸣、与时代共振的佳作。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