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员如何应对战场“决策疲劳”

军事 2022-04-28 20:51:10
26阅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生死角逐、浴火拼杀,战机稍纵即逝,“战争迷雾”扑朔迷离——

指挥员如何应对战场“决策疲劳”

■毛炜豪汪宿旺

写在前面

所谓“决策疲劳”,是指指挥员在战场大量连续决策过程中,决策能力下降的现象。“决策疲劳”与身体疲劳有所不同,决策者常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累了,但心智上的能力却已经开始下降。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局势,各级指挥员需要连续快速作出精准决策,极易产生“决策疲劳”问题。因此,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洞察其内在原因,寻求解决方法并合理规避,不断提升指挥员的指挥素养和决策能力。

“决策疲劳”是如何产生的

人们逛街购物时,在看过琳琅满目的商品、反复权衡不同商品的优缺点之后,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挑花眼”。其实,这就是最常见的“决策疲劳”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两组受试者面对很多礼物,但每个人只能带走一样。第一组受试者被实验人员不停地问:你要铅笔还是蜡烛?你要哪种蜡烛?你要这个蜡烛还是衬衣?你要黑色衬衣还是白色的……不停地让他们作选择;而另一组受试者花费同样的时间,只需要对每个物品评分,并报告最近半年内对每样物品的使用频率,即只评估和回忆,不作选择。之后,所有受试者都接受自控力测试:把手放在冰水里,待的时间越长越好。结果,第一组受试者明显比第二组更早将手拿出。

自控需要意志力。这个实验表明,作选择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或者更进一步说,作选择会损耗意志力。很多人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培养。然而实验证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任何决策过程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它就像肌肉力量,是一种可以被耗尽的精神能量。当意志力被大量消耗后,大脑会出现“选择困难症”,后续的每个决策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是“决策疲劳”背后的生理学机制。

当出现“决策疲劳”时,大脑会寻求捷径,以降低决策难度。一条捷径是“鲁莽决策”,就是本能地采取行动,不充分考虑后果。1948年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第9兵团被我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由于加密通信联络中断,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居然用无线报话机明语命令所部:“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结果所有参战东北野战军都直接开赴二道岗子。经过3天激战,廖耀湘部5个军12个师,共计10万精锐部队被我东北野战军全部歼灭。作为兵团司令,廖耀湘不可能不知道明语通信的后果。那么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犬牙交错的战场态势中,廖耀湘疲于指挥决策,意志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但又不能放弃指挥,于是索性无所顾忌、鲁莽行事。

另一条捷径是“消极决策”,就是拖延时间或保守决策,以缓解决策带来的精神压力。1940年5月13日,德军对色当地区的法军实施了数千架次的轰炸,尽管收效不大,却迅速压垮了法军的心理防线。当日与次日,德军3个装甲师相继渡过色当地区的天然屏障——马斯河。法国驻守色当地区的第55步兵师指挥官皮埃尔·拉方丹,先是花费数小时对战场局势进行侦察,接着又浪费大量时间在进攻或撤退之间犹豫不决。在他的混乱指挥下,大量旅团级别的指挥人员也陷入混乱与迷茫之中。相互矛盾的命令、四处扩散的谣言,让部队的崩溃无法遏制,法军在仅仅遭受56人伤亡的情况下就逃跑了。而拉方丹本人,也把自己的指挥部由可以压制马斯河畔的马菲高地,撤退到色当以南11公里的布尔逊。这些错误使得德军长驱直入,快速完成了对英法联军的战略包围。拉方丹作为步兵师指挥官,理应具备基本的军事决断能力,却在关键时刻毫无作为,基本没有作出任何有效应对,简直匪夷所思。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在德国人的强大攻势面前,拉方丹意志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于是干脆拖延时间、消极决策,以缓解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指挥员如何规避“决策疲劳”

当意志力被大量消耗,人的决策能力会同步下降。但比这更可怕的是,指挥员可以感受到身体的疲惫,却难以察觉意志力的薄弱。于是,错误的决策依然会被充满信心地贯彻和执行,直至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指挥员应充分认清“决策疲劳”的危害性,并掌握科学规避“决策疲劳”的方法和技巧。

规避“决策疲劳”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强意志力。心理学家指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正如经常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一样,经常有意识地控制自我行为也可以增强意志力。这些自控行为包括自我反省、控制冲动、培养好习惯、突破“舒适区”等。历史上,优秀的指挥员一般都具有自控力强的特点。

在增强意志力的同时,还要避免意志力的无谓消耗。就像拳击手在擂台上要学会保存体力一样,指挥员在战场上也要学会节约意志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只作重要决策。一个人的意志力相当于精神能量,其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在鸡毛蒜皮的问题上耗费过多精力,就难以在关键问题上正确决策。作为指挥员,应学会抓大放小、适度放权。其二,“单线程”思考。所谓“单线程”思考,就是心无旁骛,一次只思考一件事,因为“多线程”思考问题会更快地消耗意志力,导致决策质量快速下降。其三,规避“蔡氏效应”。所谓“蔡氏效应”,就是当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时,注意力就会分散在上面,进而消耗意志力。此时应该把任务相关的时间、地点、事项都罗列和记录下来,潜意识就会放松,从而减少意志力的消耗。其四,远离诱惑。抵抗诱惑需要意志力,而远离诱惑就是防止意志力被损耗的最佳方式。其五,合理作息。人在疲惫情况下,要不停地对抗身体想要休息的冲动,这同样会消耗意志力。所以合理作息,是最简单却最有效的节约和补充意志力的方法。

如何在战争中建立“决策优势”

指挥员规避“决策疲劳”,并不意味着能够对敌建立“决策优势”。因为这只是单方面的做法,对方很可能也会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决策疲劳”。那么,如何才能在战争中建立决策的相对优势呢?

一种方法是,迫使对方加快意志力的消耗速度。20世纪70年代,约翰·博伊德提出著名的“OODA”循环理论,也叫决策周期论。这一理论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受到推崇,1996年被写入美军联合指挥控制条令,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全面运用。时任美国参联会主席迈尔斯称,伊拉克战争打的就是决策周期论。从“决策疲劳”理论的视角来看,决策周期论的本质就是意志力的对抗。即:在大量且快速的决策中,运用各种方式,快速消耗对方的意志力,当对方意志薄弱时,决策就会出现失误,此时对己有利的战机就会出现,从而有利于己方夺取战场主动权。

要对抗“OODA”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决策很快,那我就比你更快。当然,这需要强大高效的指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其二,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对方的决策不过是“虚晃一招”,目的是消耗我的意志力,那么我就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应该侧重于侦察和评估,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出手。其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按照自身的作战节奏来,不要被对手的节奏“带偏”,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局部利益,以换取核心战场或决胜时刻的主动权。

对于指挥员来说,某种程度上,决策力等于意志力。因为战争中的对抗,是激烈且持续一定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往往并非取决于某一方有多高明,而取决于另一方是否会犯错。当然,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因此更准确地说,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谁犯错更少。意志力更强者,显然决策失误的概率更低。作为指挥员,要全面提高指挥素养,不能只关注管理、训练、战术等问题,还应关注意志力的培养和强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就是决策力的源泉。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