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怎能成卖点

社会 2021-11-10 09:56:17
73阅读

每年8月至10月,是四川会理石榴上市的季节。在最近一段网络热传的视频中,石榴掉在地上裂开,头发花白的老大爷挑着水,步履蹒跚,画外音则带着哭腔,画面配文“很多石榴都烂了,不如烂在地里当肥料了”。短短时间,该视频就获得大量转发和点赞。

然而,这却是一则经过导演的假新闻。在当地多部门的调查中,视频中的老人确实存在,但他只是帮别人看守果园,并未说过视频中的话,短视频中的画面、声音是拼凑制作的。视频发布者之所以费尽周折造假,为的是引起网友同情、下单购买。针对此事,目前相关短视频平台对5个账号永久封号,18个作违规处理。

这并非个例。以往实体店里的“跳楼价”“抵债物资”,变成今天短视频里的“疫情滞销,降价甩卖”“单亲宝妈,网上卖面膜维持生活”;原本假扮残疾人在天桥乞讨,变成了今天的炮制剧本、剪辑视频……为什么卖惨视频屡屡出现?因为这是一个低成本获取流量、粉丝以及利益的捷径。一些视频营销号通过夸张渲染、造假炒作,吸引更多人关注、转发视频,提高变现能力。从带货到赚流量,从演员到剧本,从营销到推广,“卖惨”背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此,“卖惨”就成了一些营销者赤裸裸的“卖点”。

卖惨成卖点,伤害的不止是大众同情心。无论是短视频营销,还是网络带货,无论是市场行为,还是社会公益,讲究的都是“诚信”二字。卖惨营销,不仅涉嫌发布虚假信息,其产品也往往货不对板、质量堪忧,这无疑是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将经济利益凌驾于诚信价值观之上,不仅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和同情心,也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卖惨博取同情,带来“狼来了”的效应。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当苦难也被拿来过度消费,真诚便所剩无几”。当此类现象屡屡出现,人们的爱心被透支,消费者或见怪不怪、或看穿骗局,买卖之间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不仅编故事的营销不会有回头客,那些真正寻求帮助的声音也可能被湮没。

造假的短视频可以很快删除,但这种对公序良俗、社会诚信的伤害不容忽视。执法部门的监管更加主动、严密和灵敏;平台更加注重对善意的呵护、对正向价值观的守护;个人更多一点理性的分析、冷静的判断,让卖惨式的虚假宣传没有立足之地,需要形成这样的合力。

(责任编辑:成琪)

来源:天津日报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